新书 《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报告

作者:小编 添加时间:2025-03-09 20:39:53

  胡洪斌★,经济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魁阁学刊》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副主编。

  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现为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服务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这部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报告》为书名的专题调研报告,通过大量调查所得的数据和鲜活的经验事实,从省级层面呈现了云南乡村在实现全面小康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样貌,分析说明了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自然生态多样、少数民族多元交融★、乡村文化异彩纷呈的云南,如何以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书中总结概括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乡村人文经济的创造性转化、农耕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治理、边境乡村“国门文化”带动周边国家友好交流,乡村特色文化赋能“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等方面,云南开创建设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本★。基于自然、生态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以县域为平台,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基本着力点★★★,从而使各地乡村文化振兴各具特色,实现了文化与生态共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转化成现代特色农业文化、传统民族手工艺传承创新、特色小镇与民族民俗节庆有机融合,这一切均构建了各地、各民族文化特色凸显的七彩云南,促进了多元相交★、相互辉映的中华民族一体共生的新文化形态的转型★★★,创造出一种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作为本次“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我有幸指导云南大学胡洪斌教授领衔的“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团队,全程跟踪指导了从调研设计到实地考察再到报告写作及最后修改定稿的过程★★。早在2023年初,专题调研组的绝大多数成员就分别参与了以云南县域为视角(昆明市盘龙区、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乡村振兴调查,并于2023年9月完成了大调查首批成果《水源保护区乡村如何振兴——来自云南昆明市盘龙区的调研报告》一书。随后,调研组开始梳理分析“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数据库中有关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定量数据和质性调查资料,并深入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别是习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含义。从而,确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为专题调研的主题,从文化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出发,以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观背景下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方面做深入考察研究,总结经验,发掘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书探讨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经验★★,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强调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深层根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本书详细分析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概况、整体图景、内生动力、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民族民间工艺★★、文化治理以及特色小镇和节庆文化等多个方面。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转型发展,还有助于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还提出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撑和实践指导★★。

  ——谢寿光,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谢寿光2024年7月

  为了从省级中观层面及时、准确把握我国从胜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适时推进的乡村振兴进程★★★,云南大学根据★★“十四五★★★”时期“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于2023年初设立“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CRSS)项目,以县域为视角,从全省抽取不同类型的42个县(市、区)348个行政村★★★,入户调查了9000多个农户家庭,获取有效样本9144份★★★。与此同时,根据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和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的特色,设立了十几项专题调研★★★。全部调查研究成果以★★★“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丛书★★”为名正式出版。这部《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报告》就是“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专题调研成果之一。

  本书从文化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出发,以县域为平台,依据大量调查所得的数据和鲜活的经验事实,呈现了云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样貌,总结分析了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自然生态多样、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交融、乡村文化异彩纷呈的云南,以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转型过程,展现了不断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

  2024年初,胡洪斌教授组织专题调研团队在昆明集结,召开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专题专家咨询会,随即下沉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石屏县★★、建水县、蒙自市等地开展实地考察,部分成员春节前后先后去保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地调研乡村节庆及民族文化。调研组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大调查数据资料讨论确定了写作提纲和细目,随后分章将相关数据、资料“投喂到★★★”由我指导北京法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社会科学“数据分析与文本生成系统★★”(DATGS),经过人机互动在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写作工作★★。从4月中旬起,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各章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到5月底基本定稿,6月6日在云南省临沧市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教授★,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北京大学周飞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等,对全书做最终评审,调研组最终概括评审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24年7月正式提交出版社。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基本任务★。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底色,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振兴乡村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形态的基本任务之一。

  这部专题调研报告,是胡洪斌教授领衔的青年社会学研究团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做的一种智能社会科学研究尝试,书稿肯定有不少不足和疏漏之处,对此我很乐于承担指导责任,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标签: 中国农业大省

上一篇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首场第一个走上“委员通道”: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放心

下一篇校友会2025中国应用型大学排名DeepSeek解读东莞理工学院等TOP20高校|凯发体育ios下载全站